春节是我国最热闹最隆重的传统节日,毫不夸张的说,春节是每个人心中最喜爱的节日,下面给大家分享写春节的作文,欢迎借鉴!
“砰砰啪啪“砰砰啪啪”,一阵阵爆竹声把我从梦中唤醒了。呀!今天是过年,我真高兴。
吃过早饭,爸爸和爷爷忙着贴春联,挂灯笼,老叔和老婶忙着洗菜、切菜、包饺子,奶奶在厨房里忙着蒸馒头。只有我最轻松,我穿上新衣服拿着鞭炮和小弟在院子里放鞭炮,一群群小伙伴们东家窜西家地忙个不停,不管到谁家都有许多好吃的,家家户户都在忙着贴春联、做好吃的。
我一直惦记着奶奶锅里的大馒头。时不时地跑到屋里看看:“奶奶,馒头好没好?”奶奶说:“这就出锅。”奶奶掀起锅盖,一锅热乎乎、白胖胖的大馒头就呈现在我眼前。白胖胖的大馒头还在朝我笑呢!各个像芽孢似的咧开了嘴。“给!”奶奶顺手递给我一个大馒头,“别烫着。”我拿着馒头乐呵呵地跑回了屋和小弟弟吃起了软绵绵、又香又甜的大馒头。太香了。外面“噼里啪啦”到处都是鞭炮声,整个世界都充满了新年的气氛。
过年是我们小朋友童年的梦,是我们小朋友成长的岁月,是我们小朋友最难忘的日子。
"年到了!年到了!"春节中洋溢着快乐的气息,让人陶醉,沉迷在这快乐的气息中。
我一觉醒来,穿好衣服,冲进爸妈房间。将手背在背后。清了清嗓子,大声喊道“:爸妈好,孩儿给你们拜年了,记得给红包!”妈妈说“:没有。”我大惊。那一个瞬间,我看到了从妈妈背后伸出来的红包。我大喊“:在那”。妈妈说“:竟然被你发现了,给你。”并从背后递出了红包。“谢谢妈妈!”我说着,向门口狂奔。
领完红包,我开始放鞭炮。我拿出一个名叫“节节高100"的鞭炮。点燃了它。一枚枚“导弹”从“节节高”中飞出,飞到半空中爆炸了。我数了一下,刚好有100发。而且一枚发的比一枚高,可真厉害。
一转眼,就到了晚上,婆婆连忙叫我们来吃饭。可口的饭菜摆满了整张饭桌,看的我眼花缭乱,有:梅菜扣肉,红烧茄子,香辣土豆丝和香煎鸡腿……多的数不胜数。口水都流了大半,我率先下筷,夹走一只鸡腿。仅仅两口,那只鸡腿就只剩下骨架了,我风卷残云,瞬间就把菜干掉了大半,真爽啊!
吃完饭,我们收看了春晚,寓意就是:要孝敬父母,尊敬长辈,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华夏子弟。遵纪守法,要诚实。春晚里面的节目让我沉醉了!
虽然年已经过完,可这个年是我过的最开心的一个年啦!
春节是我国独有的节日,在这一天我们看春晚、放鞭炮、发压岁钱……到处充满着开心与快乐的氛围。
在春节的前几天,家家户户准备年货。节前10天左右,爸爸妈妈就开始买礼品、包红包、准备年货。年货有鸡鸭鱼肉、茶酒油酱等等。还要给我们添新衣服准备过年时穿,还要贴春联。
在大年30那一天,各位长辈纷纷给我压岁钱,有100、200、300……吃过年夜饭后,舅舅把准备好的烟花拿了出来,准备放。一出家门,每家每户都挂上了大红灯笼。万事具备,开始放烟花啦!“砰”随着一声巨响,美丽的烟花划过天空,如同花儿竞相开放。把夜幕点缀成鲜花的世界。接着我们找了一片空地,开始放一些比较安全的炮。不过它们虽然小,但也很漂亮哦!放过鞭炮后,万事妥当,全家坐在电视机前,嗑着瓜子,喝着饮料,看着春晚。这时姐姐告诉我:“说为了奖励你考试考的挺好,所以明天我们去做蛋糕,吃牛排。”
到了我们在这里的最后一天了,姐姐带着我和弟弟去做蛋糕,吃了牛排。下午我们去了河上街,玩了好长时间才回家。
每当听到小朋友在背王安石的《元日》时,就会想起那一段欢乐的春节记忆。
百里不同风,千里不同俗。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风俗。我们过春节也自己的风俗习惯。
家乡的春节差不多在腊月初旬就开始了。家家户户都开始准备年货。不可缺少的年货有:川糖、炒米糕、粉皮、芝麻酥、花生酥等。一般都要在二十五日前准备好。
腊月二十五为“入年界”,俗称“鬼锁山门”。在这天人们不能砍柴割草,而是在家大扫除,搞卫生,迎接新年。这天也是跨入新年的界定日期,也就是说过了几天就进入过年阶段。在外工作的人都要在这天赶回来。
除夕日这天最为忙碌。早上刚吃完早餐之后,要做的第一件事是祭祖先,以表示对祖先的尊敬。第二件事是贴春联、年画,家家户户都贴上新的对联,显示出万象更新。其次是送灶君,因过程很复杂就没有什么人做了。年晚的团年饭最为隆重,菜肴丰富,一家老少十几口人围在一起,闲聊着趣事,其乐融融。晚上不可以睡觉,都要守岁,大人们为了不让孩子早睡便给压岁钱让他们买爆竹玩,孩子们玩着玩着就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睡觉。正月初一凌晨,刚跨进了新的一年,家家户户响起了震耳欲聋的鞭炮声,连绵不绝,此时的景象最为热闹,人们也最为开心······
大年初一至初四一般都是去拜年,走亲戚之类的,小孩也跟着去拿“利是”。年初五大多店铺开张了,人们的生活陆续恢复正常。
我的家乡虽然是个较小的城市,但它也跟其他城市一起过年,也过得分外热闹。
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,每年在二月左右,春节就悄悄地来到了我们的身边。看!今年的春节又来了……
每年,在过春节前,中国的每一片土地都已近沉浸在喜庆的气氛中。大家都要去超市买过年需要的,从吃的到穿的再到用的,都一应俱全,好在春节时显出万象更新的好气象。就这样,忙忙碌碌地来到了除夕夜。这一夜,是热闹的;家家户户放起鞭炮,孩子们都高
兴的合不拢嘴;这一夜,是团圆夜;在异地的人们,不怕路途的艰苦也要赶回家和家人们团聚;这一夜,就连空气闻起来也是喜庆的。大年初一,守岁守到很晚的你,想睡个懒觉都不容易,早早的鞭炮声就格外地响,还有,爸爸妈妈会把你叫起来,去给别人拜年。拜年
在过春节里也会很重要,人们辞旧迎新,相互表达为好祝愿的就叫做"拜年"。大年初一过完,紧接着又一个高潮节日就数元宵节了,元宵节就象征着春节快要过完了,在这一天里,家家都要吃汤圆,吃这个就意味着家里一年都可以团团圆圆。记得在稍早时的元宵节,老北京的人们和别的城市一样,都要看纸灯,这些各型各色的纸灯好比天上挂着的大太阳般,象征着红红火火,在一些店铺外都要挂上这样的纸灯,希望在新的一年里生意能够红红火火。就这样,人们在家里和家人们看着晚会,吃着团圆饭过完了这个喜庆,团圆,祥和,热闹的春节。
春节是一个团圆节,是一个热闹的节日,它也是中国流传千古的节日。大家都喜欢春节,上到老人,下到小孩,我们都喜欢这个节日;过完了这个春节,大家又用热枕的心期待着下一个春节的到来。
春节的记忆各种各样,有人的春节记忆是一箱绚丽的焰火,照亮漆黑的天空;有人的春节记忆是一封塞得满满的红包,里面藏着幸福……我的春节记忆则是一碗散发香味的饺子,里面装着一年的幸福和痛苦,笑语和泪水,欢乐与忧愁。令我感慨万千。
饺子都是我们亲手做的,因为妈妈说买的饺子既不如家里做的干净,也没有家里做的馅儿的味道好,所以,每年都是我们亲自动手做。做饺子的工序十分繁琐,首先将肉剁成馅,然后将面活好,接着开始包饺子,最后将包好的饺子下锅,几分钟后,饺子就可以吃了。
剁肉的活通常交给我爸爸,因为他既不会和面,又不会擀面皮,还不会包饺子,只能剁馅儿了。剁馅儿是一个苦力活,爸爸总是先把肉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,这样如果多的时候没有剁到,也能让这条漏网之鱼乖乖的钻进饺子里。然后他在将肉剁成馅,再把煮熟的白萝卜和葱姜蒜一起剁成馅儿,掺到一起,均匀搅拌,馅儿就剁好了。
和面很简单,妈妈总能胜任这项工作,先将面粉倒进盆里,再倒一点水。加一两只鸡蛋,然后反复揉捏,面团就活好了。
开始包饺子了,爸爸把案板放在茶几上,把装馅儿和装面团的盆子都端了上来,我也有了一项工作:擀面皮。我擀面皮的技术是跟我妈妈学的,虽然不怎么样,但凑活着还可以,我先把葱面团上一块快切下的小面团按扁,再把他干成厚一点的面皮,最后将周围擀薄一点,一个面皮就做好了。我把它递给妈妈,妈妈用筷子将馅儿塞进皮里,将面皮两侧向上合拢,用指头把边上的面皮捏在一起,饺子包好了。
等饺子有二十几个时,爸爸把饺子放进刚烧热的锅中,一会儿功夫饺子就出锅了。
我把饺子蘸着醋汁吃,放入嘴中,顿时,汗水全化成了滋味,辛苦变成了欢乐,无味的忧愁变成了有滋有味的梦想。我爱饺子,它是我梦想的翅膀,成长值路上最迷人的风景,我爱你,饺子!
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节日,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。每家每户都会庆祝一番。有些民族还会搞一些活动来欢度新春佳节,比如舞龙舞狮、说书唱戏、跑旱船、踩高跷、扭秧歌等。
一到年关,大人小孩都忙乎开了,备年货、扫屋子、祭祖宗忙的不也乐乎!贴春联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项目。或自己动手或请人代劳,把一年的收获和来年的希望都写进这小小的春联里。同学们,说起春联,还有一个故事呢!春联,起源于桃符,它最早出现在周代,是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门板。据说,桃木有镇鬼、驱邪的功能。因为世上的恶鬼都畏惧”神荼“、”郁垒“二神,所以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,放在自家门口以驱鬼辟邪。后来,人们索性在桃木板上刻上两位神的名字,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驱恶。这种桃板就称为”桃符“。在五代十国时期,开始有人在桃符上写字。一次,蜀国的君主孟昶在除夕之夜令学士在桃符板上写字,因看不清学士们所写的内容,孟昶索性自己书写”年年约余庆,嘉年号长春“。由此产生了中国第一副春联。
常回家看看,回家看看,再远的游子也要赶回家跟家人团聚,吃上父母精心准备的年夜饭。旧时,人们把这叫做除夕守岁、熬年。这一顿饭要慢慢吃,一直要吃到深夜。
看着春节联欢晚会的精彩节目,围着热气腾腾的火锅,听着窗外阵阵的爆竹声,一家人享受着天伦之乐。这时候,小孩子最开心的是长辈会发压岁钱。据说,在魏晋时期就有这个做法。压岁钱也叫”押岁钱“、”压祟钱“因为岁与祟是谐音,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,使小孩们平平安安过年。
过年了,少不了走亲访友。亲戚朋友聚集在一起,吃着丰盛的酒菜,互赠祝福,共谋发展大计。这一活动一直要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之后。
春节,不仅仅是大家在一起吃喝玩乐,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我们国家的一种民族精神。它融入的是一种亲情,一种对美好的生活的追求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安宁。